美国发布核聚变能源路线图:剑指 2030 年代商用化,但缺乏资金支持

10月20日 08:02
该路线图体现了美国政府对科研开发的坚定支持,并强调通过公私合作模式,最终建成第一代商业聚变电站。与此同时,这份计划也突出了人工智能(AI)的双重角色:一方面,AI被视为加速聚变技术突破的关键工具;另一方面,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正成为发展新型能源的紧迫动因。尽管美国能源部设定了极为雄心勃勃的时间表,但具体实施路径仍不清晰。毕竟,聚变能的成功仍有赖于尚未实现的重大科学突破,而科学家们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始终未能攻克这些难题。此外,致力于这项任务的新兴初创企业和研究人员生态系统正迫切需要更多资金,美国能源部承认目前尚无这笔资金可供提供。新闻稿宣称,新战略目标是在2030年代中期将商业化规模的聚变电力接入电网。然而,实际发布的路线图文件描绘的前景则更为模糊。文件明确指出其核心目标是:“在2030年代构建公共基础设施,以支持私营聚变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尽管如此,前路依然充满重重障碍与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利用聚变能为家庭和企业供电可能还需数十年时间,甚至未必能够实现。为何这项任务如此艰巨?现有的核电站采用的是核裂变技术,即通过分裂原子释放能量。而核聚变则是将原子在受控条件下融合在一起以产生能量(若该过程失控,则会形成氢弹)。聚变能的优势在于不会产生类似裂变的高放射性废物,也不依赖污染严重的化石燃料。从本质上讲,核聚变模拟了恒星发光发热的过程。虽然这种能源潜力巨大且近乎无限、零碳排放,但要实现原子融合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难以实现“净能量增益”的聚变反应(业内称之为“点火”)。直到2022年,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激光实现了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如今,全球多个团队正致力于重复这一成果,并探索如何延长并稳定维持聚变反应。近年来还有其他重要进展推动了聚变领域的热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使科技巨头争相寻求更多电力来支撑不断扩张的数据中心。萨姆?奥尔特曼(SamAltman)、比尔?盖茨(BillGates)和杰夫?贝索斯(JeffBezos)均已投资专注于聚变电站设计的初创企业。谷歌和微软更已公开宣布,计划从2020年代末或2030年代初投入运行的聚变电厂购买电力。据美国能源部统计,已有超过90亿美元(亚汇网注:现汇率约合638.54亿元人民币)的私人资本涌入聚变示范项目和原型反应堆的研发。然而,仍存在诸多关键空白亟待填补,这正是美国能源部认为自身可以发挥作用之处。路线图强调,需整合公共与私营部门资源,共同建设聚变商业化所必需的“关键基础设施”,例如聚变燃料(通常为氚和氘两种氢同位素)的生产与回收体系。文件还特别指出另一项“核心挑战领域”:开发能够在聚变极端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的结构材料,毕竟,人类正在尝试复制恒星内部的物理环境。路线图还提出建立区域性聚变创新中心,由能源部国家实验室联合大学、地方政府及私营企业,共同培养适应新技术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其中一个示范项目将由英伟达(Nvidia)、IBM、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与能源部合作,打造名为“Stellar-AI”的、以AI优化为核心的聚变专用超级计算集群。美国能源部在路线图中专门设立章节论述人工智能,称其为“改变聚变能源格局的变革性工具”。例如,研究人员可借助AI模型构建实验设施的“数字孪生体”,从而更快地模拟和预测其性能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开头便附有一条显著免责声明:“本路线图并不承诺美国能源部的具体资金投入水平,未来经费将取决于国会的拨款审批。”换言之,美国能源部目前尚未准备好为此计划提供实质性财政支持。此外,在特朗普政府倡导的所谓“能源主导地位”战略中,化石燃料、核裂变以及核聚变均被纳入重点发展方向。然而,该政府却大幅削减了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的资金投入——而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具备更快部署速度和更低成本优势,本可在短期内有效应对美国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亚汇网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亚汇网立场,亚汇网仅提供信息展示平台。

更多行情分析及广告投放合作加微信: hollowandy


请扫码或添加微信: Hollow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