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潮】如何“无卡点”进入手机“无卡”时代?

10月21日 08:01

工人日报 陈曦

近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正式获得工信部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许可,并在全国上线eSIM手机办理业务。这意味着,手机“无卡”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

什么是eSIM?它也被称为嵌入式SIM卡,是将传统SIM卡功能集成到设备内置芯片中的“数字通行证”,无需实体卡片,用户可通过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网络的切换和管理。

事实上,eSIM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1年,苹果公司就提交了相关专利,并在2014年发布的iPad Air 2中首次实现eSIM商用。近些年,eSIM技术在国内也逐渐得到重视。例如,中国联通于2018年推出eSIM可穿戴业务,目前已累计适配终端75款,服务用户数百万。如今,eSIM的商用向手机端进一步延伸,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体SIM卡“退休”后,手机内部空间进一步释放,将为产品创新、功能拓展提供更多可能,同时,无卡槽设计减少机身开孔,设备的防尘防水性能也将增强。对用户来说,开卡、换卡、转网等操作均可在线完成,办理业务更加便利,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卡针、SIM卡丢失等问题。从社会价值看,减少实体卡的生产和运输,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手机用户群体。eSIM手机业务试商用的启动,向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有望撬动包括芯片制造、网络服务、终端集成等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进而激发eSIM技术在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等更多场景中的潜力,从而为“万物互联”打开想象空间。

eSIM技术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在重塑现有的竞争格局。比如,数字化开卡不再依赖线下营业厅,将对运营商传统业务模式造成冲击。当“一键转网”成为可能,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运营商用什么留住用户呢?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提升服务精度和用户体验、寻找差异化竞争路径的契机。

此外,数据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如今,手机号不仅用于日常通讯,还承担着身份识别的功能,绑定着各种网络账号、银行账户,俨然成为我们通往互联网的一把“钥匙”。面对支持“远程控制”的eSIM,要想确保用户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还需建立起更严密可靠的身份认证体系。

技术进步指向更美好的生活,但其中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可忽视。期待各方协力探索,在“便捷”和“安全”间找到平衡点,推动eSIM技术更好地释放价值,在更多领域内落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亚汇网立场,亚汇网仅提供信息展示平台。

更多行情分析及广告投放合作加微信: hollowandy


请扫码或添加微信: Hollow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