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流击水、扬帆奋楫,五载春华秋实、硕果盈枝。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接连跨越三大台阶,逼近140万亿元,年均5.5%的增速托举起超35万亿元的巨大增量,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1.6%,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达10.5万亿元……一串串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大国经济巨轮在风浪中稳健前行的厚重底色。
这背后是一套蕴含辩证法的“四则运算”:以政策“减法”换发展“加法”,以制度“除法”创增长“乘法”,在“舍”与“得”、“破”与“立”的实践中,实现总量之增、基础之实、格局之新、循环之畅。
“加”速度,“强”根基
新近通车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凌空跨越天险,将两岸车程从2个多小时压缩至2分钟左右。这座桥面距水面625米、主跨1420米的超级工程,在高度与跨径上“横竖”都拿下了世界第一的桂冠,成为中国经济实力与科技自强的又一生动注脚。
“十四五”时期,“中国号”巨轮经受住了重大风险考验,经济发展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
五年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
这一数据背后,是年均5.5%的增速与对世界经济增长30%左右的贡献率。
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基础愈发坚实。
202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较2020年增产740亿斤,大国粮仓愈加殷实;制造业增加值五年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领跑全球,工业脊梁更加坚挺。“三新”经济占比持续提高,科技创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核心驱动力。
五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实现新提升。
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约18.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左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稳固。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减”束缚,“增”活力
“减”法难做,但实践表明,这恰恰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一招。五年来,统筹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与优化营商环境,一场“减”法改革在华夏大地纵深推进。
超10万亿元!
“十四五”时期,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达10.5万亿元;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占比达36.7%,民营经济受益超七成。
政策精准“滴灌”让企业轻装上阵。云南玉溪,主营硅酸钙板的易门三乐科技板材制造有限公司曾因市场挤压步履维艰,当地税务部门精准推送税惠政策,2024年为其减免税费超140万元,企业不仅缓过劲来,更在2025年成功开拓国际市场。“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公司财务负责人李海燕说。
61.5万户!
“十四五”时期,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不断优化、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度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32万亿元、享受户数61.5万户,较2021年度分别增长25.5%和16.7%。
一减一增之间,企业发展内生动力被有效激活。河北保定,河北英虎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紧装配新一代智能收割机,公司财务负责人算了一笔账:“2024年我们享受税费优惠超2800万元,这笔‘省下来’的资金直接投向了研发端,成为产品升级的加速器。”
0!
“十四五”时期,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版的123项缩减至2025年版的106项,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全面清零,推动“非禁即入”落地生根。
江西赣州,“一网通办”改革全面推行,审批环节、材料、时限均压减36%以上;河北定州,工程建设项目“交地即发四证”改革,将审批时间由31天压减至1天……
正如专家所言,高质量发展的“加减法”本质是辩证法:减去不合理的负担与壁垒,增加的是制度的竞争力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精准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与系统性优化营商环境,我国以政策端的“减法”换取了发展动能的“加法”——经济底盘巩固、发展活力释放、创新动力增强。
“乘”效应,“新”格局
2025年盛夏,国产大型客机C919执飞的新航线加快拓展。这架凝聚了无数科技突破的“大国重器”翱翔蓝天,牵引着新材料、精密制造等高端产业链协同起飞。这正是“十四五”期间,创新驱动与内需潜力相互激荡、产生乘数效应的生动缩影。
——创新驱动,研发投入催生倍数产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产出远非简单叠加。“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巨大投入催生了显著倍增成果——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每1元的研发投入,都在撬动数倍于自身的经济增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马涛以DeepSeek为例说:“当一项底层技术突破(如大模型)出现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会快速适配,催生API服务、算力优化、行业解决方案等新市场。”
——内需释放,超大市场输出规模效应。
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内需市场,这是产生乘数效应的深厚基底。过去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86.4%,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6.2%,比“十三五”时期提高8.6个百分点。超大规模市场如同一个放大器,让新产品、新业态能迅速形成规模效应。
“乐奇,付款10元。”佩戴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只需“看一下”收钱码并说出口令,便可轻松完成支付。京东平台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AI智能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7倍,展现了新兴品类的市场爆发力。
——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实现长期赋能。
绿色发展并非只有投入,更是为未来积累无限可能。“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1.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60%左右。这场深刻的能源革命,不仅赋能我国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也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创新、内需、绿色三重乘数效应叠加,中国经济发展的势更加昂扬,质更加鲜亮。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所言,中国通过精准的宏观治理和深层次改革,有效应对了外部不确定性,巩固和增强了经济向新向好的态势。
“除”梗阻,“畅”循环
被誉为“空中丝绸之路”新枢纽的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已累计开通45条国际货运航线,2025年以来拉动湖北省外贸增长6.1个百分点。花湖机场的崛起,彰显了中国以改革“除梗阻,畅循环”的坚定决心。
五年来,我国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型开放打通国际国内循环堵点,为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
——破除壁垒,统一大市场立梁架柱。“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集中清理4000余件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与做法,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显著提升了市场效率。
省际贸易活跃度是衡量市场融合程度的关键指标。税收大数据显示,2025年前4月,全国省际贸易销售额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为40.4%,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负责人表示,破除壁垒改革正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迈进,未来将进一步聚焦要素流动、规则衔接等关键领域,持续释放制度红利。
——打通动脉,立体网络联通中外。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与规则的“软联通”双管齐下,有效清除流通领域的梗阻。在湖北阳逻国际港,5G智能调度系统让集装箱铁水联运效率提升超20%;在光谷货站,货物全流程转运时间压缩至20分钟。
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表示,要持续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深度融合,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加快照进现实。
——清除障碍,创新活力喷涌而出。通过清除创新路上的“拦路虎”,科技潜能得到极大释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跃升至第10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发展之道,舍得之间——舍去冗余枷锁,得来市场活力;破除机制梗阻,赢得循环畅通,这也将持续转化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劲动能。
“回顾‘十四五’这五年,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郑栅洁说,展望未来,“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更多行情分析及广告投放合作加微信: hollowandy
请扫码或添加微信: Hollow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