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中国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深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合作空间,激发发展动能。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包容的中国,正通过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信心和动力。
制度型开放迈出新步伐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经贸规则正经历新一轮重塑。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迈向制度型开放新阶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蓝庆新表示,近年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明显,全球经贸规则体系加速重构。在此过程中,各类区域贸易协定在全球出现,表现出开放水平更高、涵盖领域更广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呈现出由“边境规则”向“边境后规则”拓展的趋势,让制度型开放成为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要求。
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自由贸易试验区压力测试、金融领域深度开放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制度型开放不断取得新成果。
德勤亚太咨询业务首席战略官李佳明表示,与要素流动型开放相比,制度型开放重点在于实施“边境后开放”,即推动国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中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进程。中国还深度融入并主动引领与“双碳”目标、绿色发展相关的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旨在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并为国际标准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还创新发展中国家自贸协定范式,与30多个非洲国家签署《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推动130个世贸组织成员加入《促进发展的投资便利化协定》,这是中方主动设置并牵头引领的第一个以发展为核心的经贸协定,也是第一个全球多边投资协定;推动达成《电子商务协定》,形成全球首套数字贸易多边规则。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推动制度型开放的生动实践。“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总数达22个,推出一批标志性、开创性的举措,5年来已形成近200项制度创新成果。
年内将实现全岛封关运作的海南自贸港,将制度集成创新作为重要抓手,成为中国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海南省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海南先后培育形成20批166项创新案例,其中40余项案例在全国推广。
对外开放有制度“护航”,成果已在各行各业显现。以金融业为例,“十四五”时期,证券、基金、期货、寿险等关键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摩根大通、高盛、渣打证券、法巴证券等获批在华设立独资券商,路博迈、贝莱德等全球资管巨头设立全资公募基金,多家外资独资保险公司成立,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与竞争力显著提升。
竞争新优势不断凸显
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有效激发了经济内生动能,国际竞争新优势不断凸显。
随着制度型开放逐步深化,各类企业同场竞技、良性竞争,不断优化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持续释放市场活力与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缩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以及科技开放合作体系持续健全,外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活动的意愿显著增强,投入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也日趋优化。”李佳明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开放政策推动下,高技术产业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持续攀升,有效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162.4亿美元,稳居发展中经济体引资首位;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其中,高技术产业吸引外资占比达34.6%,较上年显著提升,显示出外资结构正在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领域集中。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五届投洽会上,英国、匈牙利等国家派出大规模代表团参会,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创新项目吸引了近百家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机构参与。大会共签约各类投资项目1154个,计划总投资额达6440亿元。
有了更加透明和可预期的开放环境,一系列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稳外贸与促转型的重要支撑。2024年,中国首次在全国层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提供了更加系统、透明的制度安排,实现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协同并进。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达75238亿元,同比增长14.4%。今年上半年,服务进出口总额38872.6亿元,同比增长8.0%。
数字贸易作为服务贸易中增速最快、活力最强的组成部分,正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领域。蓝庆新表示,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方面已形成显著竞争力,通过建设性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谈判、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等,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数字标准等领域国际合作,有效提升数字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机遇与世界共享
“十四五”时期,中国推动全球经济向更加包容、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中国顺应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和国际社会普遍愿望,坚定抵制各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自2021年起,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开放姿态与全球担当。
开放平台愈加广阔,中国市场吸引力愈加凸显。中国通过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链博会等重大展会,搭建起货通天下、全球共享的合作平台。从最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从创业公司到跨国企业,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与商界领袖汇聚中国,分享发展机遇、共谋发展方向。
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硬联通”持续提质升级,“软联通”不断走深走实,“心联通”日益深入人心,有效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理解与友谊,成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发动机”和实现世界现代化的“加速器”。
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从2021年的2.7万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3.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7%,占整体贸易比重由45.3%提升至50.7%,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至51.8%,展现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劲生命力与广阔前景。
中国以一系列开放举措助推缩小南北差距,推动全球包容性发展。自2024年12月1日起,对原产于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适用税率为零的特惠税率,帮助这些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数字鸿沟问题越发突出。近年来,中国推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在推动科技成果普惠共享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学副教授纳迪娅·赫勒米表示,在中国的引领和支持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强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国为缺乏数字能力的国家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以及数字基础设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开放,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中国的不变选择。中国开放的每一步,都是与世界共进的脚步。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制度创新引领开放实践,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开放合作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更加包容、普惠、可持续的未来,与国际社会共同谱写繁荣发展新篇章。
更多行情分析及广告投放合作加微信: hollowandy
请扫码或添加微信: Hollowandy